《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 A+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分为六章,主要讲:以最小的伤亡获得胜利。战争死人,先谋后打,减少伤亡。第一章讲以最小的伤亡换取胜利,使敌国不战而降好于击破敌国。击破敌人军队规模越大,伤亡越多。第二章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然后讲了战略四方法,分别为谋攻、伐交、伐兵和攻城,智谋水平逐渐下降,暴力程度逐渐上升,伤亡逐渐增加。第三章讲战术用兵六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其原则为集中自己的兵力,产生兵力对比优势而获胜。第四章讲国君三患而致败,三患为縻军、疑军和惑军,失败原因是外行指导内行而导致失败。第五章有利胜利五因素。第六章讲多知胜,少知不胜。知己知彼是多知,胜;不知己不知彼是少知,不胜(如图4-28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28 《谋攻》篇的主要原则

4.1.4.1 全优于破,以最小的伤亡换取胜利

第一章讲以最小的伤亡换取胜利,使敌国不战而降好于击破敌国。击破敌人军队规模越大,伤亡越多。

【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详解】国的人数大于军的人数,军的人数大于旅,旅大于卒,卒大于伍。按照先秦兵制,军是10000人,旅是500人,卒是100人,伍是5人,这里没有列全所有等级编制,比如队是50人。一国军队的数量在本篇中没有提及,但是国的数量应该大于军,在作战篇中有"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十万是大于军的一万人编制的。

使敌人全国而降优于破国而降,全军而降优于破军而降,全旅而降优于破旅而降,全卒而降优于破卒而降,全伍而降优于破伍而降。从全伍而降到全卒而降,最后全国而降,战胜的人数增加,获得的战争利益也在不断增加;而从破伍而降到破卒而降,最后到破国而降,伤亡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付出的战争成本也不断增加。战争收益=战争利益-战争成本,全国而胜的战争利益最大,破国而胜的成本最大。第一章讲述了全优于破,也就是要以较少的伤亡获得胜利,类似于管理学中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如图4-29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29 以最小的伤亡换取胜利

全优于破这是衡量标准,然后才有谋攻优于伐交,伐交优于伐兵,伐兵优于攻城的论断,因为是从成本大小的角度进行比较的。

【管理学扩展】在管理学上,也有全优于破的案例。思科通过并购而变强。在企业竞争中,任何企业都会有竞争对手,当新的竞争对手产生时,是放任他成长,还是做类似的产品进行反击,或者还有其他方法。思科就给出了并购的方法,这让思科从一个单一的路由器厂商变成了拥有多产品的网络方案供应商的领导者。思科对于新的网络产品竞争者,不是采用研发类似产品进行竞争的策略,因为这样会需要花费研发成本,最重要的是这需要时间,网络设备更新很快,按照摩尔定律,半年性能就会翻倍,每种产品都去研发,时间上是来不及的。而思科采用了通过收购这家新公司来"保全"这家公司,而不是通过竞争去"破"这家公司,这样思科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甚至成为过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4.1.4.2 战略四方法: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

第二章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然后讲了战略四方法,分别为谋攻、伐交、伐兵和攻城,智谋水平逐渐下降,暴力程度逐渐上升,伤亡逐渐增加。

【原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因此,百战百胜,并非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制造攻城的巢车和辕韫,准备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他的军队像蚂蚁一般地去爬城,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屈服敌人的军队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不用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受到挫伤,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详解】第二章论述了四种战略方法,分别是谋攻、外交、伐兵和攻城。最好的手段是谋攻,其次是外交,再次是伐兵,最后是攻城。从谋攻到伐交,到伐兵,最后到攻城,智力程度下降,暴力程度增加,伤亡增加(如图4-30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30 战略四方法

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人类的终极力量有三种,分别为暴力、财富和知识。知识是最高质量的力量,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暴力是最低级质量的力量。"谋攻以知识为核心力量,外交以财富为核心力量,伐兵和攻城以暴力以核心力量,所以谋攻最好,外交次之,伐兵和攻城最差。因为攻打敌人的城池,敌人有城池的地理优势和等待的优势可以增加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攻城方的力量并未增加,所以攻城的代价要比伐兵大。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的防御形式较强于攻击形式。"因为防御具有地形和等待之利,当力量不足以攻击敌人时,可以通过防守来增加力量,从而达到力量对抗的均衡。谋攻所付出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外交次之,伐兵再次之,攻城所获利益最小,成本最大,这个可以通过广义经济学的利益-成本来分析。只有谋攻和外交可以达到全国、全军的目标,伐兵和攻城必定会有伤亡。在战争史中,有烛之武依靠谋略退却秦国,免于灭国之灾,这是谋攻;苏秦和张仪在外交上分别推崇合众和连横,通过各国利害关系,在战国后期左右着六国和秦国的政局,这是伐交。伐兵和攻城的例子则难以计数。在现实战争中,这4种手段经常是结合出现的,合众与连横战略是外交的手段,但也要依靠高超的智谋才能分析出各国的利弊,从而通过利益推动自己的战略,通过害处来阻止别人的战略。

谋攻包括各种方法,比如和平演变、战略遏制、培植反对派、核威慑、重兵进逼、经济竞赛和经济制裁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兵不血刃的打败敌人。冷战时,美国就是通过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从而使得苏联解体。外交包括各种结盟等,比如一战的协约国对战同盟国,二战的轴心国对战同盟国等。

攻城除了孙子所说的蚁附之的强攻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包括围困、引敌出动、内外夹击、空降和挖地道等(如图4-31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31 攻城六方法

强攻的方法士兵伤亡较大,攻下城池的概率较小。围困适合进攻方具有较大的兵力优势,围而不攻,使得城内军队最终因为补给不足而投降。引敌出动这个是需要智谋的,敌人在城内有防护加成,进攻效果不好,通过攻敌必救之地,将敌人引出城再进行攻击,这样相当于去掉了敌人的防护。内外夹击则需要城内有内应,比如特洛伊木马的方式。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是在古希腊传说中,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把木马运进城中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际,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沦陷。空降和挖地道也是两种攻城的方法,其他几种都是地面突破,空降从天空突破,挖地道从地下突破。

决定是否攻城的原则是:如果不攻城也能达到目标,那么攻城就是多余的。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而二战中的德国并没有像法国认为的那样,从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而是绕过了马奇诺防线,迂回法国,法国仅仅抵抗38天便战败。讽刺的是,二战都结束了,马奇诺防线还是那样坚不可摧,从来没有被真正进攻过。

【管理学扩展】在管理学上,谋攻类似于研发了一种新产品、新服务或者创立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智能手机的发明和直销电脑的发明。伐交类似于结盟,比如微软和INTEL的结盟,辛迪加,卡特尔,托拉斯,战略结盟等,日本企业在协同方面就做得很好。

4.1.4.3 用兵六法

第三章讲战术用兵六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其原则为集中自己的兵力,产生兵力对比优势而获胜。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详解】孙子根据不同的兵力对比,给出了不同的用兵策略,兵多的一方会战胜兵少的一方,兵少的一方应该避免决战(如图4-32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32 用兵六方法示意图

兵力对比优势越大,获胜的可能性越大,那么多大的兵力优势可以确保胜利呢?克劳塞维茨通过研究战争史,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2倍兵力足以确保胜利。当自己的全局绝对兵力少于对方时,并不代表了失败,因为自己可以选择推迟决战。在局部战场上,通过集中自己的兵力,产生局部战场的兵力对比优势,使得局部战场获得胜利。然后不断积累局部战场的胜利优势,直到优势可以打败敌人再进行决战(如图4-33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33 战术用兵六方法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总结了十大军事原则,第四条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4.1.4.4 国君三患而致败

第四章讲国君三患而致败,三患为縻军、疑军和惑军。失败原因是外行指导内行而导致失败。

【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译文】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详解】国君对军队造成伤害有三种情况,分别为縻军、疑军和惑军,这三种情况会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军队失败。其本质原因是外行指导内行,降低了军队的能力(如图4-34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34 国君三患而致败

国君应该避免对军队的这些伤害,采取放权于专业将领的方法,擅于使用将领的优点,以结果衡量其绩效,而不是乱加干涉。将领对于错误的命令,要采取《九变》篇所说的"君命有所不受"的方式,不去执行错误的命令。如何判断命令是否是错误呢?以国民和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衡量标准,要像《地形》篇中所说的那样:"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国君干涉军队而使得战争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二战德国以失败而告终,德国名将曼斯坦因写了一本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其中就将德国战争的失败归因于希特勒的干涉。希特勒的一些军事上的决定,即使是现在,也很难从逻辑上来分析。比如德国军队已经将英法联军逼迫到了敦刻尔克,只要继续进攻,英法的主力部队都会被打败,但是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而英军则从海上逃到了英国。为什么希特勒放弃打败英法的机会,而将英法联军放走,已成为千古奇案。按照《战争论》战略四原则的第四条:"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德国军官基本上都受到《战争论》的影响,所以他们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将英法联军彻底打败,但是希特勒的决定是违反军事原则的,所以德国的将领都看不懂,也完全不理解。英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英国保存了有生的战斗力,在战略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德国必须进行两线作战,一方面要应对英国军队,一方面还要应对苏联军队。放走英国军队甚至和希特勒自己的思维都是矛盾的。由于地形的弱势,德国处于法苏之间,如果同时和法苏开战,就必须进行两线作战,而希特勒极力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希特勒和苏联签订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就是避免两线作战,但是他明明可以打败英国,这样再和苏联开战,就不会出现两线作战的问题,但是他恰恰发走了英国,使得自己后来又不得不两线作战。

【管理学扩展】在企业管理上,企业主不懂管理,强行干涉管理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情况在家族企业上尤为突出。

4.1.4.5 有利胜利五因素

第五章有利胜利五因素,知战、知众寡、同欲、以虞待不虞和将能而君不御。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有利胜利五因素: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可以获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可以获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可以获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可以获胜;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的可以获胜。这五条均是有利于胜利的因素(如图4-35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35 预测胜利的五条规则

【详解】在《孙子兵法》中,有三处写到知胜,第一处是《始计》篇的五事七计知胜负,这是战争开始前的庙算,也就是战争谋划,是实力的比较。第二处是《谋攻》篇的有利胜利五因素,这是战争开始后,交战双方对实力的使用,即使在《始计》篇的五事七计对比中,实力不如对手,也可以在实际作战中战胜对手,因为实力强也可能在执行上做得不好。五事七计是总体的比较,而有利胜利五因素可以用于任何局部战斗。第三处是《地形》篇中的知己知彼和知天地可以获胜,强调了地形对敌我双方的影响。战争是敌我双方的竞争,不仅取决于我方的实力,也还取决于对方实力以及地形的影响。

在有利胜利五因素中,识众寡之用者胜对应的是战术用兵六方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对应的是国君三患而致败。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对应的是《地形》篇中的知己知彼知天地;上下同欲者胜对应的是《始计》篇中五事的"道";以虞待不虞者胜对应的是《兵势》篇中的"以奇胜",奇袭就是以有准备之师打击敌人无准备之师。

孙子给出了5条有利胜利的因素,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分别给出了战术上和战略上有利于取胜的因素,战术上包括出敌不意、地利和多面进攻;战略上包括出敌不意、地利、多面进攻、战区的有利作用、民众的支持和精神力量(如图4-36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36 有利胜利的因素

孙子的5条因素中,识众寡之用和多面攻击类同;上下同欲和民众支持及精神力量类同;以虞待不虞和出敌不意类同;战区的有利作用类似于上文中攻城的城堡作用;关于地利,《孙子兵法》在《地形》篇中介绍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孙子给出的5条因素只是说这5条有利于获胜,而不是一定就会获胜,比如"识众寡之用者胜"中的胜,不能理解为识众寡之用就一定能获胜,而是应该理解为识众寡之用有利于获胜,因为敌人也可能识众寡之用,另外除了识众寡之用这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胜利。

4.1.4.6 多知胜,少知不胜

第六章讲多知胜,少知不胜。知己知彼是多知,胜;不知己不知彼是少知,不胜。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详解】第六章讲多知胜,少知不胜。知己知彼是多知,胜;不知己不知彼是少知,不胜。在《始计》篇中有多算胜,少算不胜,它们的逻辑是类同的,多会打败少(如图4-37所示)。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4-37 多知胜,少知不胜

这段话可以使用波士顿矩阵进行分析,对于自己有知己和不知己两种情况,对于敌人有知彼和不知彼两种情况。知己和知彼的胜率为50%,不知己和不知彼的胜率都是0%,这样就组合成了四种情况:知己知彼,胜率100%;不知彼而知己,胜率50%;不知己而知彼,胜率50%,不知彼不知己,胜率0%,孙子列出了四种情况的三种情况。军事的主要原则是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知己才能有效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知彼才能找到敌人的弱点进行打击。比如不知彼知己,虽然集中了自己的优势兵力,但是打击的可能是敌人的强点,这样就可能失败(如表4-3所示)。

4-3 知己知彼矩阵分析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自己做到知己知彼就能胜利吗?这是未必的,因为如果敌人也做到了知己知彼,敌我双方的胜率都是100%,到底最后谁会胜利呢?

战斗是一种竞争,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状态,也取决于对手的状态。当我方和敌方都做到了知己知彼,那么自己的胜率应该是50%。如果双方做到极端的知己知彼,所有的诡诈将没有任何作用,双方打得就是明牌,胜负将取决于双方的绝对实力对比,实力大的一方会获胜。当双方实力相当时,那么就是胜负各半(如表4-4所示)。

4-4 敌我对比的16种状态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自己的状态和敌方的状态会有16种组合,当自己的状态等于敌方状态时,双方胜率各50%。当自己状态大于敌方状态时,自己的胜率是100%。当自己的状态小于敌方时,自己的胜率是0%。即使自己一方不知己不知彼,那么也不一定就会失败,因为对方也可能是不知己不知彼,所以战争是一种竞赛,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状态,还取决于对手的状态。其中100%0%的胜率只是为了方便理解,现实中不会存在100%胜利的概率,因为还有偶然性。

16种组合对我们的启示是:只要在局部战场上比敌人强,就能获胜。当有多个局部战场在同时进行战斗,而自己可用的优秀将领又有限时,这就不能使得每个局部战场都有优秀的将领领导,那么该如何使得获得的胜利最大化呢?可以根据敌人在每个战场的将领使用情况,选择比敌人好一些的将领即可,也可以适当放弃某些局部战场,类似于田忌赛马,这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胜利。一个最优秀的将领被派去攻打敌人最笨蛋的将领,这种安排就是一种浪费,没有将优秀将领的能力用好,从在管理学角度说,这是种浪费,因为资源没有被有效使用。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