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 A+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分为四章,第一章讲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省察。第二章讲五事七计知胜负。第三章讲诡诈12法,诡道的原则是:通过诡诈影响敌人决策,为敌人创造弱点,然后攻击这个弱点。第四章讲先计后战。计算胜者可以战,计算不胜则推迟决战,直到有把握时再决战(如图4-7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7 《始计》篇的主要原则

4.1.2.1 军事重要,兵者,国之大事

第一章讲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省察。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仔细研究省察的。

【详解】军事活动不仅在战争时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国家的存亡,在和平时期也是国家的大事,也会关乎国家的存亡。苏联就是在和平时期因为军备竞赛而解体的(如图4-8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8 战争与和平时均应重视军事

《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定义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的目的是通过媾和而获得利益。《战争论》中论述了战争金字塔,分为战斗、战术和战略三层,下层目标是达到上层目标的手段。战斗的目标是使敌人无力抵抗,战斗的手段是消灭敌人;战术的目标是获得胜利,战术的手段是使用军队;战略的目标是媾和,战略的手段是战术胜利。因为战斗的手段是消灭敌人,就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战争是国家的大事,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如图4-9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9 《战争论》的战争金字塔

在和平时期,军事活动表现为国防,国防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国防需要金钱投入,那么投入多少合适呢?

极限推理逻辑:将条件推到极限,验证得到的结果,然后再得到通用的结论。

这里介绍一个极限推理逻辑,对于验证逻辑思维很有作用,我将列举几个极限推理逻辑在物理学、军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应用。

国防预算一般都是按照GDP的占比进行衡量的,比如美国2016年的国防预算是GDP3.59%,俄罗斯是3.32%,中国是1.28%

按照逻辑,如果国防的投入是0,就是对国防没有任何投入,那么就会导致没有国防。没有国防的话,一旦战争发生,就会导致无兵可用,战争就会失败,即没有国防就不能保证安全。如果将经济收入的100%投入国防,就会导致国内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既然经济收入的0%100%投入国防对于国家都是不利的,那么必然在0%100%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点,既能使得国防具备抵御外敌的实力,又能使得经济正常运行。

如果国防预算的投入是0%,那么就没有国防,安全等级为0;随着投入的增加,安全性也在增加,当投入是100%时,国防投入最大,安全性最高,所以安全随着国防预算的增加而增加,安全是一条随着预算增加的上升曲线。如果国防预算是GDP0%,那么资金都可以用来发展国家经济等,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随着国防预算的提高,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也在减少,经济发展减慢;当国防预算是100%时,经济发展减少到最小,经济停滞。所以经济发展是随着国防预算增加而减少的递减曲线。

这样必定存在一个最优的国防预算n%,可以平衡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使得国家的综合利益最大化(如图4-10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0 军费和发展的均衡

增加国防预算很容易陷入与其他国家的军备竞赛。A国家增加了国防预算,B国家因此感到了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也增加了国防预算;B国家增加了国防预算反过来又使A国家感到威胁,进而又增加国防预算,从而形成了A国和B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就是系统思考的正反馈模型。军备竞赛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影响经济发展,应该尽力避免。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军备竞赛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导致战争,最后通过战争来结束军备竞赛,也就是一方战败后放弃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军备竞赛就是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另外一种是一方因为军备竞赛而导致经济崩溃,最后放弃竞赛,美苏军备竞赛就是以苏联的经济崩溃而告终。

美苏军备竞赛。1945年,美国和苏联进入冷战,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他们都试图超过对方。19457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498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也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19521031日,美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53812日苏联也进行第一次氢弹试验。随后,美苏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两国储存的核弹头总数达4.5万枚以上,占世界核弹头总数90%以上。

此时,美国的GDP差不多是苏联的2倍。如1985年,美国的GDP41749亿美元,苏联是21160美元(如图4-11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1 美苏军备竞赛GDP对比

美国的国防预算占GDP6%左右,苏联为了使得国防预算总额不低于美国,国防预算就需要更高的比例,苏联的国防预算占GDP12%左右,是美国的2倍,美苏两国的国防预算大体相同(如图4-12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2 美苏军备竞赛国防预算GDP占比

两国彼此的核弹头已经太多了,战争的代价对于双方都是不可承受的。而美国具有经济上的优势,为了从经济上拖垮苏联,美国就向太空发展,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此计划由于太过超前,耗资巨大,而且技术上的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完全达到实际运用的水平,但是也迫使苏联投入巨资向太空发展。因为军费的开支过大,又造成苏联的民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比例远小于美国,长此以往,苏联的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人民生活的质量与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最终将苏联从经济上拖垮了,并且导致苏联的分裂解体。美国由于冷战的对手不复存在,所以可以收缩军费开支,加上战略防御倡议的技术难度实在太大,所以苏联解体后,项目很快就结束了。为什么美国用经济拖垮苏联而不是其他方面,核战争的代价太大,所以不能选择。相对苏联来说,美国的经济具备优势,那么苏联就是劣势,用自己的优势攻击对手的劣势,可以获得更大成果,这符合军事学集中自己优势力量打击敌人弱点的原则。

军备竞赛还有第三种结果,就是双方通过沟通等方式增加互信,均减少国防预算来停止军备竞赛。

军事很重要,所以在战争时要慎重,以防亡国;在和平时,应该适当国防,防止军备竞赛。

下边我们介绍极限推理逻辑的其他应用,这算是扩展学习。

在物理学中,有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将小车从相同高度的斜面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测量小车滚动的距离。有三种斜面,第一种斜面上放着毛巾,第二种斜面上放着棉布,第三种斜面放着木板,毛巾的阻力>棉布的阻力>木板的阻力。小车在毛巾上的滚动距离最短,在棉布上的滚动距离大于毛巾上的滚动距离,在木板上的滚动距离最长(如图4-13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3 伽利略惯性实验

从实验可以看出,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小车速度下降得越慢。那么随着阻力的减小,小车移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小车的速度下降越来越慢。当阻力为0时,小车会一直运行到无穷远,小车的速度保持不变,这就是惯性定律。后来被牛顿总结为牛顿的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时候,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在军事学中,兰切斯特法则包含了远距离作战法则和近距离作战法则。第一法则,远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即E=mv。第二法则,近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的平方,即E=mv2。当协同作用为0时,可以得到远距离作战法则,当协同作用无穷大时,可以得到近距离作战法则,兰切斯特法则可以通过将条件推到极限来理解。现实的战斗介于第一法则和第二法则之间。克劳塞维茨在战略五要素的数学要素中介绍了两种作战队形,一种是直线式,这类似于兰切斯特第一法则,另一种是向心圆式,这类似于第二法则。现实战争是这两种形式不同程度的组合。

在经济学界,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知名度颇高。拉弗先生以其"拉弗曲线"而著称于世,并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按照"供应学派"的经典说法,减税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则会扩大国家的税基,因此即便税率下降了,国家的税收总收入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据说,阿瑟•拉弗当时是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经济学家,在一次酒会上信手在一张餐巾纸上画了一幅税率与税收关系的曲线图,谁都没想到这条漫不经心的"拉弗曲线"后来成了"供应学派"和共和党人一再强调的税收改革的图腾。拉弗曲线可以通过极限推理逻辑获得:税收总额=税率×税基。当税率为0%时,企业生产虽然因免税获取了最大化利润,此时税基达到最大化。但税收总额=税率×税基=0;当税率为100%时,企业的全部收入上缴政府,货币经济中的全部生产将因无利可图而停止,并为逃税转向物物交换经济,此时税基为0,所以税收总额=税率×税基=0。当税率从0%开始,最后增加到100%的过程中,税收总额从0逐渐增大,然后再缩小为0,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最优税率,使得税收总额最大化。拉弗曲线必然有一个转折点,在此点之下,即在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随税率的升高而增加,一旦税率的增加越过了这一转折点,政府税收将随税率的进一步提高而减少。

设税率为F点是税收达到最大值E,则EF线以右的区域被称为税收禁区。"拉弗曲线"认为:税率高并不等于实际税收就高。税率太高,人们就被吓跑了,结果是什么经济活动都不发生,你反而收不上税来(如图4-14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4 拉弗曲线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很多政策都具有进攻性,那么应该选择哪种方式最好呢?他首先做的是减税。为什么是减税,而不是其他呢?比如联合军演,将军队开入争议地区,打贸易战?美国的GDP是世界第一,对于任何国家,美国都有经济优势。而美国减税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经济优势,然后集中这个优势打击别国的弱点。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合外力决定成果。资本可以获得的收益是资本从一国移动到另一国的动力,而成本是资本移动的阻力,合外力=动力-阻力,这个合外力决定了资本的移动。减税政策相当于降低了资本在美国的成本,从而使得合外力增加,资本向美国流动。别国如果要想让国内的资本不向美国移动,有3种方法,第一种也是减税,降低资本在国内的成本,使得资本成本趋近和美国的相同。第二种是提高资本在本国的收益,这样可以使得资本在国内受到的合外力和美国相同,这就会减少了资本向美国的移动,比如补贴政策。第三种是增加资本从国内向美国移动的阻力,比如外汇管制,这样合外力会减少,也能阻止资本向美国流动。也可以是以上2种或者3种方法的组合。美国大幅减税短期肯定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冲击,因为资本在美国的成本降低,资本会向成本低的地方流动,那么对于美元的需求就会增加。需求增加导致美元价格上升,大家争相将本币兑换成美元,那么每购买1美元就需要更多本币,也就是汇率上升。

【管理学扩展】在管理学中,存在着单位产品利润和销售量之间的矛盾。总利润T等于单位产品利润I乘以销售量Q,即T=IQ。降低产品的价格,会增加销售量,当价格等于成本时,单位产品利润I=0,销售量最大化,但是总利润T=IQ=0。提高价格可以提高单位利润,但减少销量,当产品价格为无穷大时,单位产品利润最高,但是销售量为Q=0,总利润T=IQ=0。所以必定存在一个最优价格点,使得单位产品利润和价格均衡,从而使销售总利润最大化。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说:"定价即经营。做生意的诀窍在于,找到能够得到客户认同、心甘情愿付钱购买的最高价格,然后以这个价格销售产品。定价是攸关一家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决策。"

在管理学中,有世界三大生产理论,分别为流水线生产,精益生产(包括丰田生产方式)和TOC制约理论。这三大理论的主要目标都是产出速度最大化。它们的运作都是基于缓冲管理的负反馈模型。比如丰田生产方式的库存缓冲为多少合适呢?一方面,库存是负债,所以库存越小越好,0为库存最小值。另一方面,库存可以缩短交货周期和应对扰动,库存越大应对扰动的能力越强,系统越稳定,所以库存越大越好。那么就必然在0和无穷大之间存在一个最优库存点来平衡库存成本和系统稳定,使得这个库存既能有效应对扰动,又能将库存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

4.1.2.2 五事七计知胜负

第二章讲五事七计知胜负。

从广义动量定理的角度来说,优势力量是胜利的动力,劣势力量是胜利的阻力(敌人的优势就是你的劣势),二者的合外力决定胜利这个成果,合外力决定成果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优势力量越大,胜利的可能性越大;劣势的力量越大,胜利的可能性越小。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所以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敌我胜负的可能: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规,道义,是使军民和国君的意愿相同,所以军民在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害怕危险。天时,是指阴阳变化、天气冷和四季交替。地利,是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广阔与狭窄,死地与生地。将领,是指将领的智谋、诚信、仁慈、勇敢和严明。法规,是指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用物资的供应。凡此五者,将帅们是没有不知道的;知道这五者的,就能获得胜利,不知道的就不能获胜。因此要从7方面来比较以探求双方胜负的情形。要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和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得到了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凭借这些条件对比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败了。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告辞离去。

【详解】此段论述了五事七计,通过敌我五事七计之间的对比来衡量谁的力量强,力量强的会战胜力量弱的,经过五事七计的比较就能判断谁胜谁败了。五事七计是实力上的比较(如图4-15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5 五事七计知胜负

五事是考察的五个方面,七计是五事的具体比较结果,属于五事的具体分类。五事七计是一种量化思想,通过量化敌我双方在五事七计上的优劣来判断胜负(如图4-16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6 五事示意图

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相当于力量的方向一致,才能产生更大的成果,如果民众和国君的努力的方向不一致,那么就不可能产生重大成果,这个道不是指道义上的道。道是一个中性词,恐怖组织同样有自己的道,也是通过道来统一思想的。孙子所说的道就是可以让大家思想统一的意思,而不是道德或者道义的意思。在管理学中,战略管理和这里的"道"类似,战略是企业长期努力的方向,如果公司战略混乱,比如今天低成本战略,明天差异化战略,这种左右摇摆的骑墙战略导致公司既不能获得低成本,也不能成功差异化,最终被成本控制更好和差异化更突出的公司打败。在管理学中,企业的愿景和使命也类似于道,作用就是让员工的努力方向一致。伟大的企业都有清晰的愿景和使命。宗教有都有自己愿景和使命,用来吸引相同价值观的人,这也是宗教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学中,"道"的作用类似于专业化,将力量用于一个方向上会增加成果,也比多样化产生的成果要多。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释了分工和专业化可以增加产出,他举了扣针工厂的例子: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者,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专业化分工之后,经过前后18道工序,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0枚扣针。

讲天,主要是在《火攻》篇中,放火要在天时合适的时机,借助风力可以加强火攻的效果。

讲地,指军事地理,主要在《行军》、《地形》和《九地》篇中进行论述,不同的地形应该如何行军、舍营、给养和战斗。

讲将,主要在《九变》篇和《地形》篇,《九变》论述了将有必死、必生、忿速、廉洁和爱民五种危机。《地形》论述了将应该知晓的六败。

讲法,主要在《行军》、《军形》、《兵势》、《作战》和《九地》中。《行军》篇论述"法令素行以教民",即七计中的法令孰行。《军形》篇论述了度、量、数、称和胜之间的关系,数是兵力大小,即七计中的兵众孰强。《兵势》论述了"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即七计中的士卒孰练。《作战》中论述了"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九地》中论述了"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即七计中的赏罚孰明。

军事上使用五事进行分析,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应该就是诸葛亮的"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在《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备只是各诸侯中势力很小的一方。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在茅庐中,就为刘备分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诸葛亮用到了五事中的道、天和地三个要素。诸葛亮认为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可以去占人和,这样就可以三分天下,然后再去统一中原。诸葛亮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诸葛亮只用了五事中的三事,未出茅庐,就帮刘备争得三分天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建安十三年时,刘备被曹操攻打而败退时,不肯自己先跑,一定要带上百姓,因为他占的是人和,他不能失去民心,一旦失去,他就将失去仅有的三分之一天下。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也使用了道、天和地三事,日本侵略中国是不得民心的,必定会遭到国际,我国和日本国内人民的反对。中国是抵抗侵略的正义行为,日本是非正义行为,所以中国会得道多助,日本会失道寡助。事实证明,中国确实是得道多助,中国组成的同盟国阵营不断壮大,数量达到了50多个国家,而日本组成的轴心阵营不到10个国家,并且好几个后来都加入到了同盟国阵营。在天这个要素上,《论持久战》写道:"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这是日本先天的不足,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中国先天的优势。日本是到中国作战,中国是主场,享有地利,日本是客场,没有地利。《论持久战》写道:"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论持久战》一文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指明了前进方向,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

1812年的法俄战争中,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进攻俄国,俄国军事力量对比处于明显劣势,并且拿破仑是军事史上一个军事天才,战无不胜。俄国之所以最后能够打败拿破仑,靠的就是天、地和法。俄国得到地利,是因为俄国幅员辽阔,俄国向自己的腹地退却,不与拿破仑会战,这消磨了法军的斗志。并且由于俄国一直退却,战争就从夏天打到了冬天,法国军队没有准备过冬衣物,冻死冻伤无数人。俄国在向腹地退却的过程中,使用焦土战略,烧毁沿途一切,不给法国就地补给的机会,法国由于战线过长,是法国的补给出现困难,补给属于五事中的法。所以法军最后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并且剩余士兵意志消沉,最终被俄国打败。

二战时,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又一次占有了天、地和法,严寒的天气和泥泞的道路都是闪电战最大的阻力,假设苏联也采取向腹地退却和焦土战略,也会使得德国的补给困难。希特勒数次的战略失误,以及盟国对苏联物资的支持(法),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德国战败。

对于五事,自己需要想办法加强,相对应的,对于敌人的五事,就要想办法削弱,比如上敌人国家宣传敌人的主有各种问题,让敌人的民不和主思想一致。切断敌人补给线,削弱对方的法。阻挠对方补给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二战时,日本之所以疯狂到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就是因为美国切断了日本的石油供给,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没有了石油供给,飞机和坦克都变成了废铁,现代作战供给立马瘫痪。将是五事中的一个要素,通过削弱敌人将领,也可以降低敌人的实力,从而使自己赢得战争。长平之战是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国大将廉颇用兵老道,秦国找不到弱点。所以秦国就使用离间计,使得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结果赵括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导致赵国战败,45万赵兵被杀。

在分析各种战争史例中,五事七计可以用来进行作战双方整体实力的分析。比如一战和二战。

五事甚至可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比如关于地而产生的"地缘政治"。《战争论》写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地缘政治将军事五要素的地同政治相联系,将从属关系上升到了并列关系。地缘政治已经发展为一个相当大的领域,代表作如《海权论》、《陆权论》和《大棋局》等经典著作。一战、二战和当今世界格局的分析都离不开地缘政治。五事中道的作用是统一思想,孙子对于这个道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统一思想就都是道,比如军国主义、民族主义,甚至于宗教也都是道。

五事和《战争论》的战略五要素类似,战略五要素包括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精神要素包括统帅才能、军队武德、民族精神、胆量和坚忍;物质要素包括军队人数、编制组成和兵种比例;数学要素包括直线式和向心圆式两种作战方式;地理要素包括各种地形;统计要素包括一切补给手段。《孙子兵法》的五事中的道类似于精神要素中的民族精神,战略五要素没有天这个要素。地类似于地形要素。将类似于精神要素中的统帅才能。法包含曲制、管道和主用三部分,曲制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这和物质要素中的编制组成相同。管道指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这个在战略五要素中没有体现。主用指军需物质的供应管理制度,这个对应战略五要素中的统计要素,都是指补给。《孙子兵法》的五事中没有包括作战方式的数学要素,《战争论》没有天这个要素(如图4-17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7 《孙子兵法》的五事与《战争论》战略五要素

《孙子兵法》的五事和《战争论》的五要素不能说谁的划分更好,因为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多个不同分析角度。

【管理学扩展】在管理学上,也有类似于五事的分析方法,比如迈克·波特的五力模型,用来分析自己,对手和战地的影响。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如图4-18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8 五力模型

五种力量共同影响自己在行业中的发展,比如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力很小,那么你在这个领域受到的挑战就少,可以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当一个企业打算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可以通过五力模型来分析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把握获得成功,类似国家使用五事七计的方法衡量自己是否能获胜。

SWOT工具也可以用来衡量自己是否可以成功。SWOT分析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SWOT工具没有像五事、战略五要素或者五力模型那样给出具体要分析的因素,但也能达指导企业决策的作用。也就是成功这个目标只有一个,但是成功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孙子兵法》的五事也可以直接用于企业的分析,比如关于道,一家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它们是否可以让员工朝这个方向努力,一个没有道的企业就不能集中员工的力量于一个方向上,也就不可能获得大的成果。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就是道,可以让员工的思想保持一致,所以他才能拯救濒临破产的日航。

比如天,这家企业的天时是什么,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在汽车大量普及之后,马鞭做得再好的企业也不会成功。诺基亚是功能机市场的领导者,但是现在已经是智能机的时代,功能机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支撑诺基亚的霸主地位了。

比如地,这家企业是否有地利,发达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比不发达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更容易成功,因为它占有地利,可以吸引更好的人才,更多的投资和配套等。外企在进入一个新国家时,就不能得到地利,而孙子说"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所以外企一般都在本地聘请大量高管,以求快速适应本地。每个国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这对于本国来说也是一种地利。国外已成功的企业在本国由于缺少这种地利,很难成功,这就使得那些拷贝国外成功模式到国内发展的企业有了很多机会。由于这种模式已经在国外成功,那么在国内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而不需要自己去费力的试探。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发明了"时间机器理论",其内容为:"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T行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在后者的产业还不成熟时,先在前者的市场上开展业务。等时机恰当时杀回后者,就仿佛坐上了时间机器,回到几年前的前者。"孙正义依靠此理论投资了数百家公司,其中包括:盛大网络、阿里巴巴、雅虎、新浪、网易、8848、当当网上书店、UT斯达康、携程旅游网、263集团、人人网。孙正义甚至曾经超越过比尔·盖茨,当过世界首富。时间机器理论就是拷贝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到发展中国家。当然,现在很多人又把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模式拷贝到不发达的国家。亚马逊和eBay的模式在中国可以成功,在非洲也大概率会成功。

比如将,这类似于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好的将领,企业就会混乱不堪,不能取得重大成果。企业的领导者至少可以分为两类,管理的领导者和技术的领导者,伟大的企业都必定有伟大的领导者,比如克莱斯勒公司李·艾柯卡,丰田的大野耐一和苹果的乔纳森·伊夫。将是"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所以企业不仅应该尽力留住自己优秀的领导者,还要尽可能地招聘更多优秀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公司高管的离职都会成为全球新闻。

比如法,法在军事中包括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用物资的供应,对应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后勤等等,可以泛指一切规章制度。法的作用就是让员工向你想要的方向走,通过胡萝卜的引力和大棒的推力来达到效果。

4.1.2.3 诡道12

第三章讲诡道12法。诡诈的原则是:通过诡诈影响敌人决策,为敌人创造弱点,然后攻击这个弱点。

【原文】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取胜的外在辅助条件。所谓"势",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要装作不能;用而假装不用;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要用小利引诱它;敌人处于混乱就要乘机攻取它;敌人充实就要加倍防备它;敌人强大就要避开它;敌人易怒就要去激怒它;敌人卑怯就要使其骄傲;敌人休整得充分就要设法疲劳它;敌人内部团结就要离间它。要进攻敌人没有防备之处,出击其意想不到的敌方。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不能事先规定的。

【详解】诡道12法只是许许多多诡诈方法中的12种,36计中的声东击西、无中生有、苦肉计、空城计等等都是诡诈的方法,不要只拘泥于诡道12法,重要的是要记住诡诈的原则:通过诡诈影响敌人决策,为敌人创造弱点,然后攻击这个弱点。只记住具体方法而不知道原则,就会在遇到问题时生搬硬套,但是理解原则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方法。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上边五事七计计算的优势,并且这个优势被执行者接受,那么就要设法营造有利态势,用来帮助我们在国外的作战。为什么要"计利以听"呢?上边通过敌我五事七计的比较,就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也会知道敌人的优势和弱点。我们要做的是用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并且隐藏自己的弱点,防止被敌人打击,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成果。所以"计利以听"就是在比较计算出自己的优势和敌人的弱点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执行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而不是没有计划,胡乱进攻,那样的话,五事七计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了。五事七计的比较就是获得实力的对比,从物理学的角度说就是力量的大小。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势"是根据情况而采取的措施,是由兵力的分配和部署而造成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力量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力量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成果不同,而这个"势"就是使用力量的方式方法,也就是力的方向。

"兵者,诡道也。"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比较重要的,意思是用兵作战应该诡诈,第七篇也说"兵以诈立",兵不厌诈也是兵法的精髓之一。那么用兵为什么要诡诈呢?我们知道集中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产生最大的成果,从敌人的角度来说也是相同的,那么保证自己的弱点不被敌人的优势打击也成了相对应的原则。敌我双方都在寻找对方的弱点,以便集中兵力进行打击,那么如何判定敌人的弱点呢?情报,决策的基础是情报。情报影响敌人和我方的决策,那么我通过诡诈释放假情报来促使敌人做出错误决策,进而使敌人暴露弱点,以方便我方进行打击。敌人可以通过《行军》篇中的相敌32法的直接观察方式和《用间》篇中五种间谍的间接方法获得情报,那么我方通过诡诈示形来影响敌人的相敌,通过反间和死间来影响敌人的间谍系统,进而影响敌人决策。

【管理学扩展】在管理学上,决策可以看作是管理学的本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尔伯特•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他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唯一的一名管理学家。决策的基础就是情报,决策的制定包括四个主要阶段:(1)收集情报;(2)列出可行方案;(3)择优选择方案;(4)对选择的方案和实施进行评价。诡诈主要是对敌人收集情报环节进行影响,进而影响敌人决策。也可以通过影响敌人的其他三个环节来影响敌人的决策。

火烧赤壁影响敌人"择优选择方案"的环节。庞统的献连环计解决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成为曹操的首选方案。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便任命投降的荆州将军蔡瑁和张允训练北方士兵学习水上作战,初见成效。为孙权统兵的都督周瑜担心曹军在蔡瑁、张允的训练下,学会水上作战,于是巧妙地使用离间计,曹操中计上了当,误信蔡瑁和张允是潜伏在曹军的奸细,将二人杀了。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

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而且对南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这时,闻名天下的军事家庞统也来拜见曹操,曹操高兴异常,立刻向庞统请教北方人不适应水战的问题。庞统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把大小船只搭配,把三十只或者五十只船,头尾相连,用铁索锁住,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了。"曹操连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战船用铁索相连后,冲波激浪,一点也不颠簸。兵士们在船上使枪弄刀,像陆地上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晕眩。

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

十一月二十日,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善观气象,早就和周瑜作好了准备。这时,曹操收到黄盖派人送来的信,约好来投降。曹操带了将领站在船头等候。果然看见黄盖领着十多只小船,顺风驶来,曹操非常得意。十几只小船趁着风势,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战船前。黄盖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着火的小船借着东南风,直撞入曹操的战船营里,曹操的战船立刻着火,因相互被铁链锁住,无法脱逃,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弃船上岸,谁知岸上屯放粮食的军营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烧了。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曹操狼狈突围,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一战,孙权得以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刘备则乘机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因而形成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

在火烧赤壁的故事中,庞统献连环计是影响敌人"择优选择方案"的环节,庞统使曹操相信将大船连接起来是最好的办法,能解决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的弱点。周瑜使用离间计使曹操杀了善于水战的大将,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亲而离之"。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是诡诈的一种方法,通过曹操的间谍将情报传给曹操,使曹操错误地以为黄盖会投降,从而做出了接受黄盖投降的错误决策。这里的离间计、连环计和苦肉计是一系列相关联的诡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火攻失败。如果离间计没有成功,蔡瑁和张允就会把北方人训练的适应水战,那么连环计对于曹操来说就没有什么吸引力,而如果连环计没有成功,那么即使苦肉计成功,也不能达到大量烧毁曹操船只的作用。高深的诡诈都是由一系列诡诈组成的,敌人因此所犯的错误决策越多,错误越大,我方得到的利益越大。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四句就是向敌人释放假情报,从而使敌人做出错误决策,而如果这种诡诈对敌人的决策没有产生影响,那么这个诡诈就是失败的。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八句是根据敌人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加自己的实力,并减少敌人的实力,进而赢得战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句话中,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和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进行攻击,因此这时敌人的抵抗力量最小,而我方有所准备,这样我敌之间的力量对比优势增大,我方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果。

《战争论》认为诡诈就是使敌人做出错误决策,但是《战争论》推崇力量而轻视谋略,所以《战争论》认为准确的眼力比诡诈更有用,兵力越弱,越容易使用诡诈。

《战争论》写道:"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使用诡诈的人要使被欺骗的人自己在理智上犯错误,这些错误在最后造成一种结果,使他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要争取出敌不意时已经含有这个意思,因为任何一次出敌不意都是以诡诈(即使是很小程度的诡诈)为基础的。

但是要通过部署战斗等这样的活动使敌人受骗,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兵力,而且活动的规模越大,花费就越多。人们通常都不愿为此付出这种代价。因此,所谓佯动在战略上收到预期效果的情况是很少的。事实上,在较长时间内把大量兵力单纯用来装模作样是危险的,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不发生作用,而在决定性地点上这部分兵力却无法使用了。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诡诈在不妨害必要的感情力量(然而往往是有妨害的)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对统帅来说,正确而准确的眼力比诡诈更为必要,更为有用。

但是,战略支配的兵力越少,就越需要使用诡诈。因此,当兵力很弱,任何谨慎和智慧都无济于事,一切办法似乎都无能为力的时候,诡诈就成为最后手段了。人们越是在绝望的处境中,就越想孤注一掷,而诡诈也就越能助长他们的胆量。在丢掉一切其他打算,不再考虑一切后果的情况下,胆量和诡诈可以相互促进,并使希望的微光集中于一点,成为一道也许还可能引起火焰的光芒。"

世界十大兵书之一的《战略论:间接路线》非常推崇《孙子兵法》,其作者李德·哈特直接将几十条《孙子兵法》写到了《战略论:间接路线》的扉页上,他非常推崇孙子的诡诈,认为和自己的间接路线不谋而合。直接的军事对抗会导致双方伤亡惨重,一战和二战是最好的例子,而间接路线可以以较小的伤亡获得胜利。间接战略包括两条原则,分别为创造颠覆和扩张。创造颠覆就是给敌人制造弱点,扩张就是集中兵力打击这个弱点,从而获得胜利,这和孙子的诡道是相同的。《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要想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颠覆'和'扩张'。一在实际打击之前,一在实际打击之后;而实际打击本身,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行动。除非你先创造出一个颠覆的机会,否则对于敌人的打击不会具有效力;接着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复之前,即扩张第二个机会,否则你这个打击的效力,也绝不会具有决定性。"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两句话在《论持久战》中进行了分析,书中写道:"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我们说运动之敌好打,就是因为敌在不意即无准备中。"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因为战争充满这各种变化,各种计谋不可能事先就规定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这也是说明了要记住诡诈的原则而灵活使用诡诈,而不是死记硬背诡道12法。《战争论》认为战争有各种偶然性,只能做盖然的计算,不能做到准确的计划。《战争论》写道:"战争的客观性质很明显地使战争成为盖然性的计算。现在只要再加上偶然性这个要素,战争就成为赌博了,而战争中是确实不会缺少偶然性的。在人类的活动中,再没有像战争这样经常而又普遍地同偶然性接触的活动了。而且,随偶然性而来的机遇以及随机遇而来的幸运,在战争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五事七计中,对比的是我方和敌方的实力,即使当自身实力不如对方时,也不一定就会失败,可以通过诡诈谋略来获得胜利。如果说五事七计得到的对比是力量的大小,那么诡诈就是使用力量的方式。从广义动量定理的角度来说,力量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时间四要素都可以影响成果,所以成果是四个要素合成的,一个要素处于弱势,需要通过其他要素来弥补。

4.1.2.4 先计后战

第四章讲先计后战。计算胜者可以战,计算不胜则推迟决战,直到得算多时再决战。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凡是未战之前庙堂上能够取胜的,是因为获得的算筹多;未战之前庙算不能胜利的,是因为获得的算筹少。得到的算筹多就能取胜,得到的算筹少就不能取胜,何况根本没有得到算筹。我从这些方面来看,胜败之分就很明白了。

【详解】庙算指在庙堂上使用算筹来计算胜利的大小。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算筹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计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如图4-19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19 中国算筹

司马迁说,张良是刘邦的"画策臣",他就是用这种小棍为刘邦计算。有一次,张良没带正式的算筹,就用筷子给刘邦摆。庙算是一种量化胜利概率的方法。算筹推动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不同数量算筹的组合可以代表1-9,这就形成了古代的十进制(如图4-20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20 横式和纵式算筹

在表达不同的数字时,算筹的规则是:从左到右,纵横相间,遇零则空,其中对于纵横相间中,个位和百位必须用纵式,十位和千位必须用横式,以此类推(如图4-21所示)。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4-21 算筹规则和示例

有了算筹这种计算工具,就可以使用算筹进行量化了。如果有10只算筹,我方得到6只及以上算筹,就是多算筹,有利条件多,我方获胜,算筹越多,胜利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我方和敌方各得到五只算筹,那么双方实力相当,胜负可能性各半。如果我方得到432或者1只算筹,那么我方的有利条件少,我方失败。如果我方1个算筹也没得到,就是无算筹,没有任何有利条件,肯定会失败(如表4-1所示)。

4-1 计算定胜负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假设用10只算筹对应五事七计和诡诈来计算我方和敌方胜利的可能。10只算筹的分配为:道1只,天1只,地1只,将1只,法4只,诡诈2只,这种分配只是一个例子。如果我方比对方强就得到1只算筹,如果双方实力相同就平分算筹(如表4-2所示)。

4-2 庙算例子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在五事七计的对比中,我方在道上做得很好,得到了国民的支持,那么我方得到1只算筹。在天和地上,敌方都比我方占据优势,所以敌方得到2只算筹。在将上,我方在强于敌方,我方得到1只算筹。在法令孰行上,敌方优于我方,敌方得到1只算筹。在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和诡诈上,我方均优于敌方,我方得到5只算筹。最后统计得知,我方得到7只算筹,敌方得到3只算筹,7大于3,我方在庙堂的计算中,我方会获得胜利。庙算有点像战争的推演。在庙堂上进行战争计算,得到6只算筹会获胜,得到4只算筹不会获胜,得到0只算筹肯定会失败。多算胜,就是得到的算筹多,有利条件大于敌人,所以获胜。在五事七计中,得到的静态力量的对比。即使在五事七计中的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还可以通过诡诈来获得胜利,即对力量的动态使用。有力量优势,但是力量没有用好会导致失败。力量处于劣势,将力量用好也可以获得胜利。

先计后战,计算胜则可以战,计算不胜则推迟决战。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准确的计算了敌我实力,我方实力弱于敌方,所以写出了指导抗战总方向的《论持久战》,采取推迟决战的方式,有效的保存的自身实力,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学扩展】在企业管理上,先计后战应该是每个企业必须要走的步骤,比如在创业前,进入某个新市场前。有多少企业和人,没有先计算自己的实力和市场上对手的实力就盲目进入市场,最终惨淡失败收场。风险投资狂人孙正义也不敢不算就进入市场,他还要求最少有七成把握才进行投资。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