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兵力F

  • A+

集中兵力F

 

2.1.1.1 集中兵力获得相对优势

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兵力对比优势,从而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进而获得胜利。

为什么要集中兵力呢?

集中兵力是为了获得与敌人相比的兵力优势。

为什么要获得对比优势呢?

因为对比优势可以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成果,对比优势越大,代价越小且成果越大,胜利的可能性越大。

为什么对比优势可以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呢?

因为兰切斯特第二法则,在第二法则中,战斗力的大小与兵力的平方成正比,即战斗力大小不是线性增加的而是按照平方增加的。

2.1.1.2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和动能定理

在兰切斯特第二法则中: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的平方,即E=mv2,其中m表示武器性能,v表示人数。所以当近距离协同作战时,胜利一方的剩余兵力数量可以通过兰切斯特法则进行计算。

集中兵力F

其中Δv表示胜利一方的剩余人数。当双方武器性能相同时,可以将武器性能m消去,胜利一方的剩余人数如下边公式所示。

集中兵力F

当武器性能相同时,A方有2000人参战,B方有1000人参战,双方进行近距离的战斗,A方剩余人数为

集中兵力F

B方全军覆没。也就是A方使用268人的成本代价换取了乙方1000人。这个状态是一个极限状态。当A方的参战人数是3000人,B方还是1000人时,A方剩余人数为

集中兵力F

B方全军覆没。也就是A方使用172人的成本代价换取了B1000人。

A方兵力是B2倍时,A方损失的兵力是B方的26.8%,但是消灭了B100%的兵力;当A方的兵力是B方的5倍时,A方损失的兵力是乙方的10.1%,但是消灭了B100%的兵力(如表2-1所示)。

2-1 兵力优势越大伤亡越小

集中兵力F

获得兵力相对优势有2种方法,第一种是自己通过集中兵力来获得兵力的相对优势;第二种是通过分散敌人的兵力,来获得局部的兵力相对优势。

假设A军和B军均有8000人,武器性能相同。A军通过1000人来牵制B军的4000人,然后通过剩余的7000人和B军的4000人进行战斗。如果一负一胜,那么A军更占优势。按照兰切斯特第二法则,A军的1000人全军覆没,B4000人剩余3873人;在另一场战斗中,A军的7000人剩余5744人,B军的4000人全军覆没。A军使用剩余的5744人与B军的3873人进行决战,B军全军覆没,A军剩余4242人。兰切斯特第二法则是一种极端情况,现实战争位于兰切斯特第一法则和第二法则之间,兵力相对优势越大,越接近兰切斯特第二法则。所以现实中军队都希望尽可能地创造出兵力的相对优势,从而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

假设A军的初始兵力为X0B军的初始兵力为Y0,并且X0>Y0,双方的杀伤率相同,都是a,比如a=0.1,表示的是10发子弹可以打死一个敌人,n表示经过n轮战斗。那么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战斗轮数n以及每一轮A军和B军的剩余兵力数。

集中兵力F

这两个公式是通过递归方程推导得到,比动能定理的计算结果更准确。

2.1.1.3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战争论》的会战四原则的第一条是: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第二条是: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

第一条和第二条原则都是增加力量,从而产生对比优势。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说,增加力量F可以增加成果。第一条原则是增加全局的兵力,类似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第二条原则是增加局部的兵力,类似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

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可以增加产出。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处于比较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也可以增加总产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比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即使没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也可以增加成果。

一个国家的兵力数量在绝对数量上小于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也可以在局部战场,通过集中兵力来获得相对优势,从而赢得局部战争。通过局部战争的胜利来不断减少与兵力多的国家的对比优势,最终战胜之前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国家。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写道:"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段话意思是说: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敌人的兵虽多,但是通过各种办法让他们不能参加战斗,那么这部分兵力就被敌人浪费了。参加战斗才能起到杀伤敌人的目的,所以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有而不用比用而不当更为不好。一旦需要行动,首先就要使所有的军队都行动起来,因为即使是最不恰当的活动,也可以牵制或击败一部分敌人,而完全搁置不用的军队,在那时却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2.1.1.4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和正反馈

假如A队有9名士兵,B队有6名士兵,双方每人中3颗子弹便死亡,双方都是以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为目的。开始时,A50%的数量优势。

第一次火拼后,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A队打出9发子弹,打死3人;B队打出6发子弹,打死2人。A队由9:6的优势转变为7:3的优势。A50%的兵力优势变为大于100%。

第二次交火后,A队打出7发子弹,打死2人,并且剩余人中有1人中1枪,B队打出3发子弹,打死1人。兵力对比会变为A队以6:1占绝对优势。

第三次交战后,A队打出6发子弹,将B队消灭,B队打出1发子弹,未打死1人。B队就被彻底歼灭了。

再来看一下双方的伤亡情况。A队伤亡3人,B队伤亡6人,优势兵力(A队)伤亡人数仅是劣势兵力(B队)的一半。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最开始A队与B队的兵力对比是3:2A队有50%的兵力优势,当经过一轮之后,优势变为了133%,当经过第二轮之后优势变为了500%。相对优势是一个不断加强的正反馈模型(如图2-2所示)。

集中兵力F

2-2 兵力正反馈

A队和B队组成的系统中,最开始的输入是A队对B队的相对优势,每一轮交火之后,这个相对优势都在增加,从而使下一轮的相对优势的输入也在增加,最终形成了相对优势不断增大的正反馈过程,从而使得A队以较小的兵力损失,消灭了更多的敌人。

2.1.1.5 两面进攻、三面进攻和包围

多面进攻可以增加火力的效果,提高射击的命中率。多面进攻包括两面进攻、三面进攻或者四面进攻,有时也使用包围、口袋阵或者C型包围来表示多面进攻。

三面包围比两面包围所产生的火力协同作用大,四面包围比三面包围产生的火力协同作用大。

三面包围,留有一面不设兵力,这样与四面包围相比,有一面没有抵抗力,敌人有了一条退路。与只能完全抵抗相比,敌人多了一个选择,他们就会更多的选择撤退,减少自己抵抗的程度,这样会减少我方的伤亡概率,从而增加对方伤亡的概率。并且敌人在边抵抗边撤退的过程中,必然导致队形的散乱,这样就降低了敌人的攻击力。抗战中经常使用的口袋阵就是三面包围。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写道:"围师必阙"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要让敌人陷入绝境,如果敌人陷入绝境就会拼死抵抗,这样会增加我方的伤亡。敌人有了逃跑的缺口,敌人一边抵抗一边逃跑,那么敌人就将力量分散在抵抗和逃跑的两个方向上,这样敌人的抵抗战斗力就会大大减弱,从而我方更容易打败敌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专业化就是将力量用于一个方向,这样会增加成果。而敌人将力量分散于两个方向上,就会减少敌人的战斗效果。

如果兵力强大到足以四面包围敌人,由于兵力差距较大,敌方容易失去胜利和逃亡的信心,减少抵抗的程度;有时甚至放弃抵抗,彻底投降。中国古时,刘邦层层兵力围困项羽于垓下,四面唱起楚歌,导致项羽军队绝望,项羽率小部分人马突围,最后自刎于乌江。四面包围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导致敌军认为生存无望,但却不想投降。敌军可能孤注一掷,无畏死亡,提高了敌军的士气,提高了敌军的战斗力,最后敌军虽然被歼灭,但我方伤亡也增加许多。

所以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四面包围要根据环境,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推测每种包围产生的效果最大,伤亡最小,最后选择一种合适的包围方式。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