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 A+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经典的囚徒困境,引申出经济中互害的囚徒困境,得到自利是否能使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疑问,然后使用《道德情操论》中关于自利的阐述来分析到底什么是自利,如何避免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

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有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如图1所示)。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图1 囚徒困境案例

甲想:1)如果乙沉默,我也沉默,我被判0.5年;但是如果我认罪,我会马上被释放,所以认罪是更好的选择。

2)另一种情况,如果乙认罪,我沉默,我被判10年;如果我也认罪,我背叛2年,所以认罪是更好的选择。

无论乙沉默或者认罪,认罪对于甲都是更好的选择。同样乙也是这样分析的,最终二人都选择了认罪,被判2年,而没有选择全局最优的0.5年。

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监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

经济学中的自利会导致社会财富最大化吗?

我们来分析一个经济学的囚徒困境,甲乙二人进行交易,如果二个人都不损人利己,即不欺骗,那么两人每人获利5万元;如果一人损人利己,另一人不损人利己,也就是一人欺骗另一人被骗,那么损人利己的那人获利10万,另一人损失10万;如果两人都损人利己,即都进行欺骗,那么两人各损失5万(如图2所示)。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图2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

甲想:1)如果乙不损人利己,即他不骗我,我也不损人利己,即不骗他,那么我获利5万;如果我骗他,我获利10万,利益最大化,10万大于5万,损人利己是更好的选择。

2)如果乙损人利己,即他骗我,我不损人利己,那么我就被骗,我损失10万;如果我也损人利己,即我也骗他,就是互骗模式,我损失5万,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损失5万好于损失10万,损人利己是更好的选择。

最终稳定的解是两人互骗,各损失5万,而两人加一起损失10万;如果两人都不损人利己,那么2人各获利5万,共获利10万,这个才是全局最优解,但是二人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却没有得到这个全局最优解,而是得到了最差解,这就是经济学上只顾利己的"囚徒困境"。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不是说自利可以使得财富最大化吗?为什么这里的自利达到的是一种双输的局面呢?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是这样写的:"我们的晚饭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由于他们的自利心。……他在通常情况下既不是为了提升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能为此做到多少。他选择国内的产品供给而不是国外产品也只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因为这可能会为他带了最大的效用,他只计算自己的得失,就像在很多范例中一样,最终结果是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得到的,而不是由于任何个人意愿导致的。"

自利为什么没有使得甲乙二人选择全局最优解的各盈利5万,而是选择了各损失5万呢?如果社会进入了这种互害的囚徒困境,经济不可能发展,那么如何看待"自利"这种假设呢?

自利是美德的一种,我们需要从亚当·斯密的另一本关于美德的书《道德情操论》中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总结了之前的各个流派,将美德分为三种,分别是审慎(利己),合宜(克己)和慈善(利他)。利己也就是《国富论》中所说的自利,目的是追求私人的利益与幸福;克己的目的是使情感受适当的治理与引导,合宜有度;从而增进整体的繁荣;利他的目的是增进他人幸福(如图3所示)。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图3 《道德情操论》思维导图

我们可以将亚当·斯密所总结的三种美德画到一个道德的坐标系中,坐标从左向右,利己的程度减弱,利他的程度增强。在坐标轴上,从左到右依次是利己、克己和利他(如图4所示)。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图4 亚当·斯密的到的坐标系

克己的下限是正义,即"制止我们伤害他人",自利的下限要求"不违背整体的幸福才能追求",也就是利己不损人,或者说不损人利己。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帕累托最优是自利的下限,而帕累托最优可以表示为一种状态:从此以后,非损人不能利己。帕累托学术的解释为: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利己和克己是否有例子呢,比如别人之前帮助了你,现在需要帮助并且你有能力帮助,而你考虑自身利益而没有帮助,那么你的行为是利己的,但不克己(合宜),因为你也没有伤害他人,所以也没违反正义。书中是这样写的:"一个在他有能力报答他的恩人,而恩人也需要他的协助时,却没有报答恩人的人,无疑犯了可恶至极的忘恩负义之过。每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心里都会拒绝同情他那自私的动机,而他也确实应受高度非议。但是,他毕竟没有绝对伤害到什么人。他只是没有做就合宜的观点而言他该做的好事。他是憎恶的对象,是情感与行为不合宜时,自然会引起的那种激情发泄的对象;而不是怨恨的对象,这种激情,除非是实际倾向对特定某些人造成绝对伤害的那种行为所引起的,否则就绝不可能算是正当的。所以,他的忘恩负义不会受到惩罚。强迫他做就感激的观点而言他该做的,或强迫他做每一个公正的旁观者都会赞许他去做的,如果可能这么强迫的话,那就比他忽略了做他该做的事,更加不适当。他的恩人将会使自己名誉扫地,如果他企图以暴力强制他表示感激,而任何第三者,如果不是其中任何一方的上级长官,也不适宜干舒他们之间的恩怨。"

很多人理解"自利",就是无限制的利己,但是其实亚当·斯密给"利己"规定了下限,就是在不损人的情况下利己,也就是帕累托最优的状态。而互骗的囚徒困境中的利己超越了不损人利己的下限,达到了损人利己的境地。

我们还可以在坐标轴下方增加损人利己和不损人利己,而不损人利己是和亚当·斯密的利己相同意思的(如图5所示)。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图5 亚当·斯密的到的坐标系

利己和正义之间是否还有差距呢?利己是不损人只利己,而正义是要我们制止伤害他人,当看到别人被伤害时,你选择了利己而不去帮忙,那么你没有伤害到别人,你只是利己,但是你没有制止他伤害别人,你也没有达到正义的要求。正义是要制止我们伤害他人,而不是仅仅自己不伤害就够了,正义要"保护弱小,遏阻强粱,以及惩罚有罪者"。《道德情操论》写道:"为了强制人们遵守正义,自然女神在人类的心中深植自责过失的意识,要让伴随着违反正义而来的那种该受惩罚的恐惧,成为人类社会的伟大守护者,以保护弱小,遏阻强粱,以及惩罚有罪者。"

亚当·斯密推崇克己(合宜),所以他提出了两种方法来保证正义,一种是通过同情产生的合宜来保障,这是弱约束;另一种是用法律的暴力潜能来保障,这是强约束。

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十字路口上,靠道德引导人们走向正义,靠法律大棒防止人们走向非正义(如图6所示)。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图6 道德引导和法律大棒

具体到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该如何破解呢?

第一,通过道德引导,让他知道损人是不对的,让损人的自责根植于他的内心,让合宜成为他做判断的标准。大多数的宗教都教人向善,当你想到上帝在时时注视着你的时候,也能起到道德引导的作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七堂课中就有一堂是讲:"上帝看得见"。故事是这样的: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时,会计刁难菲狄亚斯说:"你所做的雕像都是站在神庙的屋顶,并且神庙又是建在高高的山上,所有的人只能看到雕像的前面,而看不到雕像的背后,我只能付给你雕像前面的费用,而雕像的背后由于大家都看不到,所以我不能付给你那些钱。"

"你错了,"菲狄亚斯反驳说"上帝看得见。"

一语惊醒梦中人,菲狄亚斯的"上帝看得见"这句话成为德鲁克的座右铭,人们要不断追求完美,因为上帝会知道一切的。

在一个克己的社会中,由于人们不去伤害他人,所以也可以达到二人都获利5万元的最优解。利己(这个利己指的是无限利己,不是上文说的不损人利己)、克己和利他会有6种组合,利他和利他,克己和利他,克己和克己这三种组合都能跨越囚徒困境,获得全局最优解(如图7所示)。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图7 三种美德组合下的囚徒困境

第二,使用法律大棒来防止人们走向损人的歧途,对损人的行为进行惩罚,比如骗人10万自己被判损失10万,还要将骗人的钱悉数归还。这样互害的囚徒困境就变为了:

甲乙两人进行交易,如果两个人都不损人利己,即不欺骗,那么两人每人获利5万元;如果一人损人利己,另一人不损人利己,也就是一人欺骗另一人被骗,那么损人利己的那人损失10万,另一人损失0万;如果两人都损人利己,即都进行欺骗,那么两人各损失15万。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容易达到二人都不损人利己的双赢局面,而不是双输局面(如图8所示)。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亚当•斯密的自利

图8 法律约束下的囚徒困境

每一个人都达到利己的状态并不是全社会舒服的状态,虽然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样的社会没有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也没有互相帮助的发生,大家都只是做到了不损人利己,社会处在了互相漠视的状态。亚当·斯密希望社会达到合宜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不损人利己的状态。比如和你一起奋斗过的员工,在分配利益时,你有权获得所有的利益,如果你也这么做了,那么你是利己的;但是你克制自己,没有拿走所有利益,而是将其中一部分分给了你的员工,那么你就是合宜(克己)的。

自利(利己不损人)的社会可以达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但是这样的社会由于大家只考虑自己,社会中没有同情,是一个冷漠的社会;而亚当·斯密希望社会达到合宜(克己)的状态,克制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想到自己,而是使情感受适当的治理与引导,合宜有度;从而增进整体的繁荣。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