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系统思考的应用案例分析

  • A+
所属分类:系统思考

3.7 系统思考的应用案例分析

3.7.1 负反馈的应用分析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说,负反馈通过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偏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结果和目标相同。

3.7.1.1 负反馈应用于自我控制

理论简介: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鲁克说:"企业管理需要的就是一个管理原则。这一原则能够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担负责任,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起团队合作和集体协作,并能调和个人目标与共同利益。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管理原则。"

德鲁克说:"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就在于:管理者能因此而控制自己的绩效。自我控制意味着更明确的工作动机:要追求最好的表现,制定更高的绩效目标和更宏伟的愿景,而不只是达标而已。……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能够使我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来代替强制式的管理。……为了控制自己的绩效水平,管理者除了要了解自己的目标外,还必须有能力通过目标的实现与否,衡量自己的绩效和成果。……每位管理者都应该拥有评估自己绩效水平所需的信息,而且应该及早获取这些信息,以便能做出必要的修正,并达到预定的目标。"

分析逻辑:

1)系统思考有两大模型,分别是负反馈模型和正反馈模型,负反馈模型是趋于稳定的,通过实际输出和目标之间的偏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实际输出=偏差),从而使实际输出与目标相同。正反馈是趋于加强的,实际输出通过反馈与输入相加,从而使输入增加,进而输出增加。

2)按照德鲁克的论述,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为了使自己的成果与目标相同。如"为了控制自己的绩效水平,管理者除了要了解自己的目标外,还必须有能力通过目标的实现与否,衡量自己的绩效和成果。……每位管理者都应该拥有评估自己绩效水平所需的信息,而且应该及早获取这些信息,以便能做出必要的修正,并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段话包含了目标,也就是输入;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输出;获取评估自己绩效水平所需的信息也就是反馈;做出修正也就是根据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偏差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3)一个典型的负反馈包含输入目标、控制、输出结果、反馈和偏差。根据德鲁克论述的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就可以画成它的负反馈框图(如图3-14所示)。

3.7 系统思考的应用案例分析

3-14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4)目标管理使管理者可以通过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产生需要的成果MV,然后通过获取自己成果的信息,与目标进行比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达到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可以使管理者调整自己的投入从而影响产出,而自我控制在于通过实际与目标之间的偏差来调整投入的程度,最终达到目标。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使得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变为自主式的管理模式,细分了控制的层级机构,从而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响应现实的变化,使系统的产出增加。

5)既然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负反馈模型,那么知道了它是负反馈模型有什么好处吗?系统思考的负反馈模型是一个经典和被深入研究的模型,所以系统思考的负反馈模型中的结论可以套用到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中,这样既有了理论支撑,也可以快速获得类同的经验。比如反馈的衡量信息要准确、及时、有效理解等,这样可以增加产出。如果反馈信息不准确,那么目标与反馈信息之间的偏差就是不准确的,从而导致控制的不准确。如果信息反馈不及时,那么控制就会不准确。例如一座高楼的图纸,在施工中发现到问题,没有及时反馈到设计人员处进行修改,而导致整个高楼不得不返工。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能被目标管理者理解,那么这个反馈就是无效的,不能导致正确的决策。

3.7.1.2 负反馈应用于均衡价格论

理论简介: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提出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论是该书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马歇尔的价格均衡的图形所示,需求曲线DD为向下倾斜的递减曲线,供给曲线SS为向上倾斜的递增曲线,两条曲线相交与均衡点E。对应的购买量QE为均衡购买量,对应的价格PE为均衡价格(如图3-15所示)。

3.7 系统思考的应用案例分析

3-15 马歇尔的供需均衡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到:

"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可以叫做均衡价格。

这种均衡是稳定的均衡;这就是说,如价格与它稍有背离,将有恢复的趋势,像钟摆沿着它的最低点来回摇摆一样。

我们将会看到,所有稳定均衡都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均衡状态中,需求价格大于供给价格的那些数量,恰恰也就是小于均衡数量的那些数量,反之亦然。因为当需求价格大于供给价格时,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如果需求价格大于供给价格的那些数量恰恰是小于均衡产量的那些数量,这时如果生产规模暂时减至稍低于均衡产量,则它就有恢复的趋势;可见,就向着那个方向移动而论,均衡是稳定的。如果需求价格高于供给价格的那些数量恰恰也就是小于均衡数量的那些数量,那么,大于均衡数量的那些数量的需求价格必然低于供给价格。因此,如果生产量多少扩大到均衡数量以上,则它将有恢复的趋势;而就向着那个方向发生的变动而论,这种均衡也将是稳定的。

当供求处于稳定均衡时,如有任何意外之事使得生产规模离开它的均衡位置,则将有某些力量立即发生作用,它们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正如同一条线所悬着的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它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将立即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一样。生产数量围绕着它的均衡位置发生的种种动荡,具有相同的性质。"

均衡价格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观点,这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需求价格是买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付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供给价格是卖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决定的。

分析逻辑:

1)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供需均衡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公式是什么?

根据广义动量定理的核心原则三:合外力决定成果。合外力等于动力减去阻力,合外力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成果。在需求曲线中,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B是消费者购买的动力,价格P是消费者购买的阻力,合外力为B-P。根据合外力决定成果Q可知,是B-P决定了Q,而这个盈余转化率为K,则有Q=K(B-P)。在供给曲线中,价格P是供给者供给的动力,成本C是供给者供给的阻力,二者的合外力为P-C。根据合外力决定成果QS可知,是P-C决定了QS,而这个供给者转化率设为KS,则有QS=KS(P-C)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所有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均是商品价值的接受者,每个人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值B,即商品的价值B是恒定的,那么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需求曲线为Q=K(B-P)。而如果供给者的成本C是固定的,那么供给曲线的公式为QS=KS(P-C)。供需均衡是两条线段的交点E(如图3-16所示)。

3.7 系统思考的应用案例分析

3-16 绝对价值论的供需均衡

2)剪刀的双刃是什么呢?因为价格均衡论是一个稳定的系统,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一个负反馈系统。

3)理解马歇尔的逻辑。

当价格从PE上升到PF时,需求量从QE下降到QG,供给量从QE上升到QF,供给大于需求,促使价格向PE下降,形成动态的供需均衡。而当价格下降时,道理是类同的(如图3-17所示)。

3.7 系统思考的应用案例分析

3-17 动态供需均衡

4)分析负反馈环中的各种因素。价格的变化会引起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而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又会引起价格的调整。根据合外力决定成果,需求量和供给量之差决定了成果,这个成果即价格增量,也就是负反馈环中的偏差e。在需求定律公式中,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使得偏差e大于0,从而价格增量∆P1大于0,进而导致价格增量∆P大于0。在需求定律公式Q=K(B-P)中会增加价格增量,即变为Q=K(B-P-∆P),使得合外力减小,从而使需求量Q减小。

在供给量的反馈环中,正的偏差e使得价格∆P1大于0,进而导致价格增量∆P大于0,促进供给量增加量为∆n,总供给量变为n+∆n。供给者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提高供给量n,从而使得Q-n的偏差减小。需求量负反馈环减少Q,供给量负反馈环增加n,最终使得Q-n的偏差为0,达到均衡。

5)所以剪刀的两刃就是需求定律负反馈和供给负反馈。

由于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最后两条曲线相交于均衡点E点。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扩展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从而得到均衡价格论的模型(如图3-18所示)。

3.7 系统思考的应用案例分析

3-18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系统思考图

其中,

BBenefit,消费者利益;

PPrice,原价格;

SSurplus,消费者盈余;

K:消费者盈余转化系数;

QQuantity,需求数量;

:正相关符号;

:增量符号,增量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P为正值表示价格上升,∆P为负值表示价格下降。

eerror,偏差;

n:原供给数量;

CCost,原成本;

IInterest,利润;

TTotal Interest,表示总利润;

6)详细分析每一种因素对于均衡价格论的影响。

马歇尔的均衡理论由左右两个负反馈环构成,左边的负反馈是需求定律,右边的负反馈是供给框图。两个负反馈互相影响,使价格和需求量动态均衡。

∆P=∆P1+∆P2,价格增量与偏差e正相关∆P1e,偏差增加,∆P1增加,∆P增加;偏差减少,∆P1减少,∆P减少;偏差e为正值,∆P1为正值;偏差e为负值,∆P1为负值。∆P2为其他因素引起的价格增量,比如技术进步引起的价格增量,技术进步导致价格下降,即价格增量为负值,技术进步越大,价格增量越大。

e=Q-n,偏差等于需求量减去供给量,需求量Q大于供给量n,偏差为正值;需求量Q小于供给量n,偏差为负值。也就是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偏差e为正值,促进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偏差e为负值,促使价格下降。偏差e越大,∆P增量越大。

K(B-P-∆P)=Q,需求定律公式,∆P为正值时,消费者盈余S减少,需求量Q降低;∆P为负值时,消费者盈余S增加,需求量Q增加。价格增量∆P越大,需求量Q变化越大。

∆C=∆C1+∆C2,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n>Q时,负偏差-e与成本增量∆C1正相关,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越多,负偏差-e越大,库存越多,成本增量越大。库存是负债是丰田的大野耐一对管理学的贡献。

I=(P+∆P)-(C+∆C),单个产品的利润I等于产品的价格P减去成本C,价格提高(∆P为正值),单位利润增加;成本增加(∆C为正值),单位利润减少。

∆P∆n,价格增量与供给产品数量增量正相关,价格提高,增加产出n可以增加总利润;价格降低,单位利润减少,甚至为负值,厂商倾向于降低供给。

Max T=(n+∆n)(P+∆P-C-∆C),厂商追求利润T最大化,通过衡量利润最大化来权衡生产量n+∆n和价格P+∆P

Fαt=nmV,厂商通过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来产生供给数量n

当需求量Q大于供给量n时,偏差e为正值,从而使价格增量∆P为正值,导致价格上升,从而使消费者盈余S减少,使需求量Q降低,趋近使需求量下降到与供给量n相等。在供给负反馈中,价格上升导致单位利润I增加,促进供给量n的增加,供给量n上升趋近使n上升到与Q相等。需求量越大于供给量,偏差e越大,价格增量∆P越大,价格上升越大,消费者盈余越小,需求量Q降低越多。价格增量∆P越大,单位利润I越大,厂商增加的供给量n越大。

当需求量Q小于供给量n时,偏差e为负值,从而使价格增量∆P为负值,导致价格下降,从而使消费者盈余S增加,使需求量Q升高,趋近使需求量上升到与供给量n相等。在供给负反馈中,价格下降导致单位利润I下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导致库存增加,库存增加导致成本增加,成本增加使利润下降,促进供给量n的下降,供给量n下降趋近使n下降到与Q相等。需求量越小于供给量,负偏差e越大,负的价格增量∆P越大,价格下降越大,消费者盈余越大,需求量Q上升越多。负的价格增量∆P越大,单位利润I越小,厂商减少的供给量n越大。

每一个因素的变化同时影响两个负反馈,同时趋近使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供给量与需求量是动态均衡的。

3.7.2 正反馈的应用分析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说,正反馈通过目标与结果之间的相加来增加输入,从而使结果不断增加。

3.7.2.1 正反馈应用于比尔•盖茨的正反馈模型

内容提要: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介绍了他是如何通过正反馈理论打败所有竞争对手,使微软系统成为行业标准的。微软系统的低价策略使得比其他竞争对手卖出更多产品,而卖出的产品多,给他做兼容软件的厂家就多,从而增加了微软系统的影响,进而促进更多人购买微软系统,形成正反馈效应。比尔•盖茨通过正反馈理论击败苹果操作系统和UNIX等众多实力强大的对少,使微软系统称为行业标准,自己也成为世界首富。

具体参见第七章《比尔•盖茨的正反馈理论》。

3.8 系统思考的适用范围

系统思考是用来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各种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系统思考适用于各种因素之间影响的分析。系统思考没有适用范围的限制,它适用于各种因素的分析。系统思考一般包含正反馈和负反馈模型,经典控制理论除了这两个模型,还有前馈等模型。现代控制理论则要复杂的更多。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