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 A+

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内容提要:本节给出了价格水平的定义,指出价格水平是和收入水平相适应的。给出了消费最小化,消费适当化和消费最大化三种消费者类型,分析了凯恩斯,弗里德曼,弗朗科•莫迪利尼亚所提到的消费者类型,并且给出了三种消费者类型的系统框图。指出了凯恩斯乘数的漏洞,并且指出了凯恩斯的投资带动就业的本质是核心力量财富(投资)向知识(知识工作者)和暴力(体力工作者)转化。

创新要点:

1. 给出了价格水平的定义,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物价参照系。

2. 指出了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相适应,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越高。

3. 给出了消费最小化,消费适当化和消费最大化三种消费者类型,并且给出了相对应的三种系统框图。分析了凯恩斯,弗里德曼,弗朗科•莫迪利尼亚所提到的消费者类型。

4. 分析了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凯恩斯的投资带动就业的本质是核心力量财富(投资)向知识(知识工作者)和暴力(体力工作者)转化。

5. 指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漏洞,其理论假设物价不变,但是其投资必然会引起物价的变化。凯恩斯主义的投资可能会引起绝对收入的上涨,但是相对购买力可能是下降的,即收入/物价水平可能是下降的。

暴力,财富和知识是力量的三大终极来源,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角度来说,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财富转化为知识和暴力的过程,即投资(金钱)转化为知识工作者和暴力(体力)工作者的就业量。

本节首先介绍价格和收入水平的定义以及消费者类型,接下来分析凯恩斯主义。

1)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Y决定可以消费的最高价格水平P,收入水平Y越高,可以选择的价格水平P越多。大多数人以自己的收入水平选择合适的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定义是为了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物价参照系,减少单个产品物价变化对购买力影响的分析。通货膨胀会使物价水平上升,可能收入水平也上升,但是真实的购买力,即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可能是下降的。

将价格水平定义为:价格水平P等于考察n种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的乘积之和与n种物品数量之和的比值。如下式:

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所考察的物品越具有普遍代表性,则价格水平P越具有代表性。考察一个国家的平均物价水平,可以取这个国家中n个人消费的产品的数量q和对应价格,价格p与消费量q相乘之和除以总的消费量。考察价格水平有多种方法,抽样调查是成本较小,费时较少而结果又相对准确的方法之一。抽样也有多种方法,这是统计学的内容。抽样的数量越多,越具有代表性则结果越能反应真实情况。

对于不同的收入水平Y,对应着不同的价格水平P。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可以获得不同收入水平Y所对应的价格水平。比如针对年收入为2万元,4万元,8万元……到1000万的这些人群进行抽样调查,会得到不同收入水平的下对应的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是为了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通货膨胀会提高价格水平,因为大部分产品的价格提高了,价格水平的提高很大可能是货币超发的原因引起的,而不是商品市场的供需变化引起的。

消费者层次与价格水平

消费者根据收入水平Y的不同会对应不同需求水平B,收入水平越高,则需求利益B要求越高,越高的利益则对应越高的价格水平P。高等收入者会倾向于购买100万的保时捷,而中等收入者可能倾向于买10万的大众汽车。大多数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选择对应的价格水平进行消费。高收入者可以向下兼容,而低收入者不能向上兼容。即高收入者可以选择比自己收入水平低的任一价格水平进行消费,而低收入者不能选择比自己收入高的价格水平进行消费。

需求曲线D1D2D3D44条需求曲线,每一条需求曲线对应的消费者利益分别为B1B2B3B4,消费者利益依次增加。D1需求曲线对应的消费者收入最低,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利益B1也最小,D4需求曲线对应的消费者利益最大,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利益B4也最大。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消费者的消费约束线,在需求曲线和两个坐标轴所形成的三角形是可以消费的区域。供给曲线S1S2S3S44条供给曲线,每一条供给曲线对应的成本分别是C1C2C3C4,并且成本是依次增加的。四条供给曲线与4条需求曲线分别依次对应。商品的利益B越高,价格P也越高,成本C也越高。

为了区分价格和价格水平,将价格定义为沿同一条需求曲线进行变化,消费者利益不变,价格变化针对于相同的需求曲线;而价格水平针对不同的需求曲线,消费者利益变化则价格水平变化。

消费者层次可以进行细分,分成不同更多的不同消费者层次。比如D2的需求曲线对应着10万左右的汽车消费需求,而D3消费者曲线则对应着30万的左右的汽车消费需求,更高的收入往往消费的数量也在增加,在D2时可能大部分人只买一辆汽车,而D3中则可能更多人拥有两辆汽车。有些产品并不随收入的增加而导致需求量增加,比如墓地,每个人基本上只需要一块墓地,并不会随着自己的收入增加而需要更多的墓地。在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时,需求的数量可能不变,但需求商品的质量可能在增加。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利益及成本正相关,成本C越高,所能提供的利益B越高,则商品的价格P越高(如图7-51所示)。

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7-51 消费者层次和价格水平

2)消费者类型

每个人对于收入和支出的决策会有很多种类型,此处给出3种典型的消费者的消费类型。一种是消费最小化的消费者,一种是消费最大化的消费者和一种是消费适当化的消费者。

a)消费最小化的消费者

第一种消费者是消费最小化的消费者,也就是目标财富最大化的消费者,他们选择一个生活必需的最小消费量,收入增加对消费影响很小,他们保持着消费最小化,即维持生活即可。

方框代表一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方框的左边代表消费的金钱输出和所获得的商品的输入。消费的金钱输出可以看做是一种信息流,用来指导上一个个体进行生产。消费的输入包括消费商品的数量n与种类m的乘积。方框的右边代表收入的输入和力量的输出,个体或者组织通过出卖商品或者力量来换取收入,输出的商品或者力量均可以使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解释,输出的力量F,时间t和方法或者成果MV越大,则获得的收入越多。收入也可以看做一种信息流,个体根据这个信息流的收入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输出,比如输出A种商品的利润变高,B种商品的利润变低,那么就可以通过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的各个因素来增加A产品的输出,使收入最大化。每一个个体都有信息的输入和物流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和物流的输入,各个不同的个体就可以组成不同的、更大的系统。

剩余财富=收入+原财富×(1+利率r) – 消费

剩余的财富等于现期的收入加上储蓄的财富值,再减去消费,利率会影响原财富的大小,利率r越高,原财富升值越多,而现期的收入会变成下一期的原财富的一部分(如图7-52所示)。

许多犹太人和大富豪都是消费最小化的消费者,阿尔迪超市的创始人卡尔·阿尔布莱希特和特奥·阿尔布莱希特兄弟的财富排在福布斯富豪榜的前列,但他们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7-52 消费最小化类型

b)消费最大化的消费者

消费最大化的消费者的目标消费是最大化,相对应的就是目标财富为0。消费主义是消费最大化的一种表现,非洲的很多落后国民也遵循消费最大化,他们很少储蓄或者不储蓄,将所有获得的收入和财富均进行了消费(如图7-53所示)。

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7-53 消费最大化类型

c)消费适当化的消费者

消费适当化是一种根据收入和财富的多少进行适当消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适当化对应着目标财富适当化。他们根据自己的收入和财富来调整自己的消费水平,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就是一种消费适当化的形式,弗朗科·莫迪利尼亚的生命周期假说也是一种消费适当化的形式(如图7-54所示)。

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7-54 消费适当化类型

消费适当化追求的是消费输出速度V的稳定化,这和精益生产的理论是类似的,均保持输出的稳定化。

那么如何能达到消费输出速度V的稳定化呢?

最好的方式是收入稳定化,然后按照一定的收入比例进行消费,这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的基础,即消费是按照永久收入YP的一定比例进行消费,消费量为αYP,而暂时收入YT不影响消费(收入Y=YP+YT)。因为暂时收入是不稳定的,如果暂时的收入影响消费,那么会使消费速度产生波动,暂时收入波动越大,则消费速度波动越大,这与消费速度V稳定化相矛盾。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没有考虑退休的消费以及利率和积累财富对消费的影响。

弗朗科·莫迪利尼亚的生命周期假说考虑了财富W和收入Y两种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所要追求的是针对永久收入这个因素来保证消费输出速度的稳定,而莫迪利尼亚的生命周期假说则是追求整个人一生的消费速度的稳定,他的公式为C=(W+RY)/T,其中W为初始财富,Y为年收入,R为工作的年限,而T为这个人的预期还能活的时间。生命周期假说是将所有的财富(W+RY)除以剩余可以生活的时间T,来获得整个生命周期稳定的消费速度C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C=C0+cY,其中C为消费,Y为可支配收入,c为边际消费倾向(0<c<1)C0为常数。平均消费倾向为FPC=C/Y= C0/Y+c,平均消费倾向FPC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的消费速度并不是稳定的,因为收入可能发生波动,那么消费速度V也会发生波动,收入波动的越大,则消费速度V波动越大。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建立在这个消费函数理论上的,即增加的投资引起收入的变化,收入引起消费变化,消费引起下一个人的收入变化,形成递推的影响,从而形成投资乘数。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中指出暂时收入不影响消费变化,即暂时的投资不会引起消费的连锁反应,即弗里德曼认为投资乘数不存在。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动机是为了可以及时的使用金钱,使消费速度稳定及抓住投机机会。凯恩斯定义了两种流动性偏好动机,一种是满足交易和谨慎的动机,一种是满足投机的动机。前一种流动性偏好是一种缓冲,用来保证消费速度的稳定性,当出现收入或其他扰动时,通过第一种流动性偏好所持有的货币量来平滑消费,使消费的速度稳定。收入和环境越稳定,则第一种流动性偏好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越少。收入和环境越不稳定,则所需持有的货币缓冲量越多,战争时的环境不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缓冲量也相对更多。对于投机的流动性偏好,是为了防止失去投机获利的机会,这是与利率相关的。投机流动偏好的货币量与预期利润率e正相关,与利率负r相关,与风险v(venture)负相关。则可以得到投机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量M=K(e-r-v),其中K为盈余转化率。

3)凯恩斯与弗里德曼

金钱是三大核心力量之一,需要与暴力和知识一起才能创造成果,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增加金钱不能一直增加成果。从TOC的制约理论的角度说,瓶颈决定系统的产出,但金钱是系统的瓶颈时,增加金钱可以增加系统的产出;当金钱不是系统的瓶颈时,增加金钱不能增加系统的产出。

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弗里德曼创立消费函数理论,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进行驳斥。他认为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一理论站不住脚,因为人们的欲望实际上永无止境,原有的得到满足后,新的随即产生。

凯恩斯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了乘数模型;而弗里德曼创立了"恒常所得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消费者做出的选择,它所形成的消费模式,是由消费者的永久收入的改变来决定,而不是暂时收入的改变。这个理论的主要结论是,暂时性的收入改变,对消费支出行为只会有很小的影响,但是永久收入的改变,对消费支出行为则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乘数模型的作用很小。而理论上还应该有短期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的情况。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的争论焦点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是否为边际递减。如果是边际递减的,就会出现消费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应该增加政府投资来增加有效需求,并且凯恩斯所说的乘数效应对政府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果边际消费不是递减的,那么政府就不应该干预经济。

首先,不论边际消费是否递减,政府投资都对经济的发展的贡献不是乘数效应的,市场本身是判断不出哪一个是政府的投资的。第二,乘数效益很微弱,几乎是不存在的。第三,政府的投资本身就会增加通货膨胀,为经济注入不稳定因素。

假设市场中存在着凯恩斯所说的比例消费的消费者,也存在在弗里德曼所说的消费不变的消费者,那么政府的投资在下一轮消费只要遇到弗里德曼的所说的消费者,乘数模型就会停止,而最后导致政府的投资的乘数效应很小。短期收入不是促进人们需求的因素,或者说短期收入对于人们的消费影响很小;政府的主动投资基本上都发生在经济不景气时,而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会尽量的减少消费,即使短期收入有所增加。而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人们的消费欲望会提高,而政府的投资对人们消费欲望的提高的作用也很小。

4)乘数模型

凯恩斯在他那本通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一词,意指最初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带来国民收入的数倍增加,所谓乘数是指这样一个系数,用这个系数乘以投资的变动量,就可得到此投资变动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量。正是因为存在数倍增加的乘数效应如此引起各国的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行为。那么乘数效应存在吗?

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写道:"乘数为什么大于1?假设我利用闲置资源建造了一栋价值1000美元的木屋。我的木匠和木材生产者会因此增加1000美元的收入。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均为2/3,则他们会支出666.67美元用于购买新的消费品。因而这些商品的生产者又会增加666.67美元。如果他们的MPC也是2/3,则他们又会支出444.44美元,或者说是666.67美元的2/3。这个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每一轮新支出都是上一轮收入的2/3

1+r+r2+r3+…+rn+…=1/(1-r)

这就说明,如果MPCr)等于2/3,则乘数为3;它包括最初的投资(倍数)1和所引发的的一系列此轮消费(倍数)2

简单的乘数公式是:产出的变动=1/1-MPC)×投资的变动"

在乘数公式中,边际消费倾向MPC越大(MPC绝对值小于1),产出的变动越大,即投资增加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也就越大。这是凯恩斯乘数模型的结论。

如果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无限接近于1,即人们倾向于消费几乎获得的所有收入增量,那么1/(1-MPC)会趋近于无穷大,产出会趋近与无穷大。这不符合物理定律,即使是原子弹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也是有上限的,并且制作和引爆原子弹需要相当大的成本。而政府只投资一定量的钱就能创造数倍甚至是无限大的回报,这是不现实的。在理论都是不成立的。假设政府花了1元钱买了一支笔,而获得这一元钱的人会尽可能将所有的1元钱花掉,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趋近于1,则这1元钱创造的产出会趋近于无穷大?在经济中流转的金钱肯定对应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因为金钱是衡量国民物质财富的指标。但是金钱的增加是国民财富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原因。

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说道:"所有办法之中,人们最肯接受者,莫过于在地上挖窟窿,号称采金,但开采金矿,对于世界之真正财富,毫无增加,且反引起劳力之负效用。设财政部以旧瓶装满钞票,然后以此旧瓶,选择适宜深度,埋于废弃不用的煤矿中,再用垃圾把煤矿塞满,然后把产钞区域之开采权租与私人,出租以后,即不再问闻,让私人企业把这些钞票再挖出来,——如果能够这样办,失业问题就没有了;而且影响所及,社会之真实所得与资本财富,大概要比现在大许多,当然大兴土木要比较合理些,但设有政治上或实际上困难,使政府不能从事于此,则以上所提对策,也聊胜于无。"

凯恩斯认为即使是挖政府故意埋在地下的钱的话,也可以增加就业量和增加国家的收入。亚当•斯密说:"构成一国财富的不是金银,而是人们能够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这种方法并没有增加一国的物质财富,而只是向经济中注入了新的货币量,我们在货币量变化中已经分析了增加货币量的后果,即增加货币量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并且使原有的一些企业因此而破产,所以凯恩斯主义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此时政府增加投资本身就会引发更严重的通胀和使企业环境恶化。而投资所引起的失业可能会比就业还要多。凯恩斯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拿通货膨胀来换取表面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量。因为货币本身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只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已,凯恩斯错把条件当做原因来使用。

凯恩斯看到了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那么有效需求不足是什么意思呢?有效需求不足是相对于供给来说的,意思是供给大于需求。那么有效需求不足是如何产生的呢?比如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供给和需求达到了均衡,供给的数量等于需求的数量。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熟练程度的提高,供给的速度在提高,而如果供给上升的速度大于需求上升的速度,那么必将导致供给大于需求。此时便导致有部分供给不需要,如果每个供给者均按照一定比例减少自己的供给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那么每个人都不会失业。但是,供给者均希望多卖出自己的产品,可能采取营销,降价等手段来增加销售量,而市场本身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供给量,那么必然导致一部分人的产品卖不出去而失业,成为失业的劳动者。凯恩斯希望通过投资来使这些失业的劳动者就业,甚至举出了挖政府埋在地里的钱的方法来提高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凯恩斯的社会投资是一种社会救济行为,因为政府用来投资的钱来自于就业人员的税收,一方面通过将税收通过投资的方式转给失业人员,使失业人员可以继续生活,一方面因为这些失业人员而减少了总供给,从而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近相等。如果凯恩斯的投资不能创造新的需求,那么凯恩斯的投资就是变相的救济行为,创造新的需求一般均来自于创新,创新才能产生新的总需求。凯恩斯所举的乘数的例子,本身并没有创造新的总需求,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未失业之前并没有什么的变化。但凯恩斯的这种投资有时可以起到减缓经济衰退的速度,因为当一部人人失业后,他们的需求量会降低,导致总需求量降低,总需求量降低会进一步使供给超过需求,从而导致失业人员增加。失业人员增加进一步导致总需求降低,又导致进一步的失业,进而形成失业和总需求下降的正反馈,产生经济危机,使更多的人失业。凯恩斯主义通过投资将部分税收过渡到失业人员手中,使这些失业人员的需求不至于下降的过多,减少产生失业和需求量双双下降的正反馈。另一方面,使这些失业人员可以有钱生活,减少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如何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是建立了一个生产市场上类似产品的企业,那么凯恩斯在建厂期间的投资增加了总需求,因为建厂会需要材料。当工厂开始生产类似产品后,这些产品本来已经过剩,那么这个企业增加的就业量会使别的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产生差不多的失业量,因为市场对于此产品的总需求没有改变。

如果政府的投资是在通缩时进行,会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货币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但通缩时,货币变成的经济发展的限制,即TOC制约理论所说的瓶颈,此时适当的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会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帮助。

货币好比是路,而经济就是行驶在路上的汽车。路的好坏对汽车行驶的速度是有影响的,但公路不是汽车跑的快的原因,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并且路对于协助汽车提高行驶速度是由上限的,而路的高低不平,宽窄的不断变化会降低汽车的行驶速度,甚至于导致翻车的发生。汽车的行驶速度取决于汽车内部的各个部分的有效协作,而其根本动力在于发动机,就是经济中的创新。每一次经济创新都会伴随着各个部分的优化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促使创新的成果达到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周期。

如果政府所做的是减少经济发展的阻力和交易费用或者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和通过培训提高国民的能力(相当于增加了广义动量定理中的F),那么对经济的发展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每一个方框代表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组织。假设他获得收入后有三种方式处理,一种是进行消费,第二种是增加手中的余钱,以防不时之需,也称作缓冲,一种是进行储蓄。每一个个体在收到收入后都进行消费,缓冲和储蓄(如图7-55所示)。

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7-55 连锁效应系统思考图

假设每一个个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是0.6,边际缓冲倾向为0.1,储蓄倾向为0.3。最初始的收入为Y,第二个人获得0.6Y,第三个人获得0.36Y,则总的消费C为:

C=Y+0.6Y+0.62Y+0.63Y+…+0.6nY+…=Y/(1-0.6)

总的缓冲BBuffer)为:

B=0.1Y+0.12Y+0.13Y+…+0.1nY+…=Y/(1-0.1)

总的储蓄S为:

S=0.3Y+0.32Y+0.33Y+…+0.3nY+…=Y/(1-0.3)

这里的储蓄指一次储蓄,或者初级储蓄,储蓄也会产生储蓄乘数(如图7-56所示)。

7.3.3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7-56 连锁效应实例

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θ,边际缓冲倾向为β,边际储蓄倾向为λ,则可得到总消费C=Y/(1-θ),总缓冲=Y/(1-β),总储蓄=Y/(1-λ)

总缓冲的分析,持有货币会有利息的损失,不持有货币,会有错过机会的机会成本,二者的交点是持有的货币数量,此时利息的损失等于机会成本。当货币持有量小于此交点时,机会成本的损失大于利息的损失;当货币持有量大于此交点时,利息的损失大于机会成本的损失。

总储蓄分析,多倍存款的创造。假设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为μ,银行在收到存款后,除了按照比例留有法定准备金,其他的通过贷款的方式支出,而得到贷款的人将其在另一个银行进行支付,并将其存在银行,第二家银行同样只保留法定准备金率,将其他剩余支出,所有支出又都转换为另一个银行的储蓄。法定准备金是一种缓冲,用来应对银行的日常支出和支出扰动,稳定银行的正常运营,防止无钱可取的情况发生。

存款总量D=S+μS+μ2S+…+μnY+…=S/(1-μ)=Y/(1-λ)/(1-μ)

储蓄也可以进入流通领域变成消费,或者进入投资领域变成消费。如何区分投资和消费呢?

消费(consumption)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投资是指购买(和因此生产)资本货物——不会被消耗掉而反倒是被使用在未来生产的物品。本质区别就是一个是利用,一个未来生产。

5)凯恩斯的局限

凯恩斯主张政府投资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凯恩斯发现了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停止发展的原因,但是凯恩斯给出的投资解决方案却不是对症下药的。金钱是物质财富的衡量指标,金钱的增加是物质财富增加的结果,而不是物质财富增加的原因。凯恩斯错误的将结果当原因来使用,才会有政府投资刺激经济的政策。

凯恩斯主义出现于经济大萧条时期,那时经济面临着严重的通货紧缩,货币的供给量小于货币的需求量,货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凯恩斯主义在通货紧缩时会起作用,起作用的原因不是因为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凯恩斯主义起作用是因为他的投资增加了货币供给量,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压力,逐渐消除了货币供给量过少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凯恩斯的投资政策提供货币量完全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实现,并且凯恩斯的投资政策的提供货币的方式要比货币政策的成本高出许多。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本质是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给量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经济停止发展是由于经济的创新不足。凯恩斯的投资政策不能促进创新,由于凯恩斯主义会增加通货膨胀,恶化经济环境,导致企业环境恶化,对创新起到的是间接的反作用。所以凯恩斯主义在滞涨面前束手无策,凯恩斯主义对滞涨时期的经济发展和通过膨胀起的都是反作用。拉弗的减税政策在滞涨面前要比凯恩斯有效许多。

凯恩斯主义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隐含假设,就是物价不变。但是,使用凯恩斯的投资时,投资本身增加了社会中流动的货币量,而增加的货币量倾向于使物价增加,这与凯恩斯本身的假设有矛盾。这存在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在发展期,人们的需求在上升,供给也在上升,如果投资增加的货币量小于供给上升所需要的货币量,那么价格是下降的,如果投资的货币量大于供给增加所需的货币量,那么价格是上涨的。还可以分析经济平稳期和下降期,投资与供给数量不同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凯恩斯主义本身的假设存在问题,增加投资必然倾向于提高价格,而投资也分为有效的投资和无效的投资。增加货币的供给量相当于更改了以货币来衡量的参照系,货币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其相对购买力减弱。如果凯恩斯的投资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但是也增加了通货膨胀的话,那么人们的真实收入可能没有增加,甚至还可能减少。可以认为存在两个坐标系,分别为收入坐标系和价格坐标系,凯恩斯主义通过投资增加国民总收入,相当于在收入坐标系中,收入的绝对值增加了,但是投资本身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收入/物价水平这个相当值可能是下降的。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